《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pdf电子书
电子书摘录:
年轻人的忧伤,恰是时代真正的希望
重建象牙塔重建象牙塔
确实存在某种必须普及的知识,且还有某种谁也不能缺少的对信念和个性的培育。每个人显然只有当本身不是着眼于其特殊职业,而是努力成为一个良好和高尚、受到教育的人和公民时,他才是一个好的手艺人、商人、士兵或经纪人。这种教育不应该是为维持生计和复杂的文明机构的实际功能做准备,而应该是理想主义的类型。
——威廉·冯·洪堡一
13世纪末的英国小镇牛津笼罩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之中。当地的居民越来越无法容忍那些穿着长袍、喜欢夸夸其谈同时又自以为是的学者们了,除了生活放荡不羁,举止让人看不惯外,这些人确确实实抢夺了居民们的生存空间。这些好逸恶劳的人也同样看不起这些庸俗的小市民,他们不知道苏格拉底在说什么,也不会介意自己的身心世界是否需要来自宇宙间的启迪与升华。即使对于同样的女人,在那些男性荷尔蒙过剩的牛津学生眼里,市民也是缺乏足够鉴赏力的,因为他们不了解基本的美的特征。
终于,因为一个女人,这两边积压的怒火爆发了。穿着长袍的学者们被强悍得多的居民击溃。这些失败的学者之间本来就充满矛盾,这个事件加速了其中一部分师生迁到了另一个小镇——剑桥。
剑桥的师生似乎也并没有从中接受教训,狂猜的师生们对于教会、政权、世俗社会似乎都不太领情,剑桥的一位校长更凭借其在教会内的影响力把剑桥市长剔除出了教会。学袍(Grown)与市镇(Town)之争,即学院与世俗社会之间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息。1381年,剑桥市长甚至率领着市民,带着武器,气势汹汹地攻打剑桥大学。这一场小规模的中世纪式局部战争让剑桥大学的档案付之一炬,剑桥的详细身世成了千年之谜。后来几百年间,牛津与剑桥高高的城墙隔开了大学与市镇,它们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有着自己的法规。香港学者金耀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剑桥古老学院的又高又厚的大门象征主权的领属,也象征‘灵界’与‘俗界’的界限。站在街上,只能看见那突入天际的礼拜堂,其他就几乎给重重门墙铁栅半遮半掩地挡住了。但进入大学,眼界变得豁然开朗,宽敞的方庭,肃静的回廊.….完全是另一种天地…….在方庭之内,我们看到世纪的移动,13世纪的,14世纪的,15、16世纪的....”
pdf电子书大小:
1.7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