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PPT2016【变体】效果
Office 2016套件中PowerPoint的升级无疑是个亮点,因为他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转场动画——变体(Morph)。毫无疑问这个转场带来的效果是颠覆性的,无缝体验让PPT提升一个台阶,但是综合看来最近的一些作品,不得不说,应理性看待变体动画,应用不好的话不仅成为不了亮点反而会毁了你的幻灯片。
本文目标人群
对PowerPoint有一定基础的变体动画狂热者。
本文目录
●什么是变体?我明明已经是Office2016,为何我没有这个选项?(非重点)
●为什么说变体带来的效果是灾难性的?
●我为什么要用变体?
●我该怎么做才能真正驾驭变体?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
●什么是变体?我明明已经是Office2016,为何我没有这个选项?
变体是一个转场动画,它不是一个自定义动画。它类似Keynote软件中的“神奇移动”功能,只要连续两张幻灯片有重复的内容,使用这个转场就可以无缝切换。
首先你的Office至少需要16.0.6366.2036版本,登录你的Office365帐号后激活才可以使用。如果版本太低,选择升级。如果你没有Office365帐号,买之(可以通过右侧联系方式购买Office365帐号,另外赠送5TOneDrive网盘空间,价格感人!)
以上不是重点,简略提及即可。
●为什么说变体带来的效果是灾难的?
工具是两面性的。变体的引入给PPT的制作带来了更简便的方法。
很多人领略到了变体的神奇,大量的使用变体动画,却忽略了其必要性,容易引发变体滥用——而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
过量使用变体不仅不会感到美观,只能完美地毁掉你的作品。所以,变体的滥用带来的效果是灾难性的。
基于此,我来简单谈谈变体的正确使用方式。
●我为什么要用变体?
变体存在的意义是让过渡变柔和,达到无缝切换的效果。所以当两个场景具有逻辑联系时,使用变体就是最优解。
举个实际的例子,如果我第一步想要介绍一个软件的局部,然后下一步要全局看一下,这样用变体简直再合适不过。随便做了一个简陋的效果。
还有位置的变换、大小的变换等,用变体就非常合适。
因为他们前后有共同元素,且有逻辑联系。
所以当两张幻灯片前后有共同元素且有逻辑联系的时候才能用变体。有多少教程只强调第一点,却忽略了重点是后面的——逻辑联系。没有逻辑联系就用变体,一定会十分别扭。
●我该怎么做才能真正驾驭变体?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说了那么多,现在解释一下问题出在了哪里。明明都是用变体,别人的变体为什么就那么有效果,我的那么别扭。
原则一,逻辑联系。
这也是变体的基本原则。没有逻辑联系的变体非常无必要,只能有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例如上面的这个失败的例子。这样的变体意义何在?
没有逻辑联系的变体,充其量只能算作“炫技”。
原则二,少即是多。
有了变体只是多一种选择,而不是能用就用。这个刚才就讲过了,就像满页的幻灯片全是动画,飞来飞去闪来闪去,还不如淡入淡出耐看。
只有必要的时候,才去用。当前后没什么逻辑联系的时候,换成别的转场更合适。
顺便歪个话题,什么是少即是多,就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当没有必要的时候,用变体反而是画蛇添足。
原则三,如无必要,不要对形状变化做变体。
形状变体看起来炫酷,实际上并没有。PPT在这方面的优化还显得突兀,形状的变化就像Flash一般。
原则四,不完美的变体效果,能少用就少用。
什么是不完美的变体效果呢?我先上一个图再解释:
这样的变体还是有些小瑕疵的,就在于“变体”这两个字的变化——明显看得出来是有一点生硬的“淡出+淡入”的效果割裂感。
如果没有必要的话,这样的效果是越少越好。如果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一定要及时把这样的替换掉。
原则五,对于形状变体,能解除组合就解除组合。
有很多形状的时候,把几个形状进行组合,固然是个好习惯。但是在变体转场存在的今天,这个习惯恐怕要改改啦。先上一个图:
在这个效果中,明显看得出来,橙色边框的变化更柔和,蓝色和红色的变化就一眼“穿帮”。原因很简单——组成橙色边框的形状,我全部把他们取消组合,成为一个个孤立的形状;而其他两个边框我都没有取消组合,反而在变体转场下很生硬。